国徽悬挂到了蔬菜大棚上
近日,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北堤寺村窑北路的一片蔬菜大棚里前,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其中一个大棚上悬挂着一枚大大的国徽、国徽下摆放了两张桌子和一些凳子。红黄相间的国徽与白色的大棚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既耀眼又和谐。大棚前的空地上早已站满了村民。与此同时,漷县人民法庭、漷县镇司法所、北堤寺村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做着准备工作。原来,今天是漷县镇北堤寺村31户村民与土地承包经营方赵某某现场签署调解协议、现场立案、现场进行司法确认的日子,也是漷县法庭现场为31户村民发放土地租金的日子。
村民被拖欠土地租金 百余亩下地种子恐遭断水断电
能够圆满促成上述纠纷就地解决,还得从漷县法庭受理的一个案件说起。2023年春节上班伊始,漷县法庭驻庭诉前调解委员会调解员陈斌便投入到忙碌的调解工作中。在众多的案件中,曹某某诉赵某某、李某土地租赁合同纠纷一案引起了陈斌的注意。经了解得知, 2020年,村民曹某某将自家4.5亩耕地转租给赵某某、李某二人用于种植大棚蔬菜。按照约定,赵、李二人每年应当支付曹某某6300元的租金,但2020年至2022年这疫情三年曹某某并未收到该笔租金。截至起诉之日,赵、李二人共拖欠曹某某土地租金近2万元。经进一步了解,同村尚有其余30户村民与曹某某面临同样的问题,涉案土地共约155亩,拖欠租金金额达63万余元。
人民调解员陈斌凭借丰富的调解经验,第一时间意识到该案的紧迫性和调解的必要性。眼下正是春耕播种关键期,该案如不能尽快达成调解方案,可能会耽误百余亩土地的春耕工作,进而影响几十户村民的切身利益。陈斌第一时间联系土地实际使用人询问涉案土地目前的现状。从赵某某处得知涉案土地目前种子已经下地,但有部分村民称,如不尽快支付租金,就要对涉案土地断水断电。而目前正是秧苗快速生长阶段,一旦断水断电,秧苗生长需要的温度和湿度得不到保障,后果不堪设想。
启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将田间地头的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
人民调解员陈斌迅速将该案反馈给速裁法官邢怀龙,邢怀龙认真分析后,认为如果本案不能通过调解方式解决,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很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其他30户村民也会纷纷效仿,提起诉讼。根据双方目前的意见,通过诉讼很有可能判决双方解除租赁关系,而一旦解除租赁关系,承租方错过了春播时机,经营发生困难,收不回投资成本,最后破产。村民在短时间内拿不到自己被拖欠的租金,且土地难以得到有效利用,这样“双输”的局面谁也不愿看到。
邢怀龙法官经分析研判后决定依托运行成熟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加快案件的办理进度并尽最大努力促成双方达成调解意见。通过与属地村委会和漷县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沟通,多方参与开展调解工作。经过10余天的努力,曹某某诉赵某某、李某土地租赁合同纠纷一案得以顺利调解。同时推动30户村民与赵某某初步达成一致意见,赵某某初步承诺于签订协议当天支付首笔拖欠租金21余万元,2023年6月15日前一次性付清剩余租金40余万元。
2023年2月21日上午,漷县法庭工作人员、北堤寺村涉案30户村民、漷县镇政府司法所工作人员及人民调解员、北堤寺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等一行人早早来到案涉租赁地块前,在众人的见证下,30户村民一一与赵某某签署调解协议,并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盖章确认。为给协议“上保险”,漷县法庭引导村民通过司法确认的方式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在村民提交司法确认申请材料后,争分夺秒审核调解协议,依法出具了司法确认裁定书。与此同时,在法院的组织下,赵某某将协议中承诺的第一笔租金共计21.07万元现场支付给30户村民。一方面让村民放心,拖欠了三年的租金终于有着落了,另一方面也让土地实际使用人放心,大棚的供水供电得到保障,已经种下地的蔬菜秧苗也能顺利得以生长。
人民法庭充分发挥前沿阵地作用“一竿到底”打造一站式纠纷解决新模式
拿到盖着法院公章的文书和第一笔租金后,一位大爷兴奋地说:“没想到一次法院都没去,就把事情解决了”。
如果说人民法院打开的是门,那么人民法庭打开的则是司法为民的窗。近年,通州法院将诉源治理工作纳入全院重点改革任务,高起点部署、高标准推进,率先在各人民法庭设立常态化立案诉服站点,“多元调解+速裁”工作一并下沉。各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精准对接司法需求,打造诉源治理副中心模式。
从个案中发现潜在群体性纠纷,通过个案示范,引领类案调解。通州法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竿到底”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了诉源治理副中心模式的优势,也是深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生动体现。